首页>检索页>当前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亮点与重点

——访《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和发展蓝皮书》第一作者田慧生

发布时间:2025-07-10 作者:翁绮睿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主持人:翁绮睿 教育科学出版社学术著作编辑部主任

嘉宾:田慧生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问:过去一年多来,您召集了国内一批课程教学专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情况进行了超大规模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结合大量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撰写、出版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和发展蓝皮书》。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是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重点领域。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指明方向,部署实施课程方案转化落地、教学方式变革、科学素养提升、教学评价牵引、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五大行动,提出十四项举措。年来,全国各地落实《行动方案》总体进展如何?取得哪些成效?

田慧生:根据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全国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紧密配合,积极落实《行动方案》的改革要求,从总体上表现为,理念有认同,课改在行动,行动有进展,进展有亮点。具体而言,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成效:第一,思政引领力不断加强,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得到整体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第二,课程方案转化有序推进。各省份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落实主体责任,统筹规划课程实施工作;学校主动制订课程规划,探索构建特色化课程育人体系;各地初步推进课程实施监测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监测体系。第三,素养导向教学改革亮点显现。新课程理念广泛传播,教学设计呈现新样态;育人方式迭代升级,学科实践备受关注;学科融合意识基本形成,跨学科主题学习走向实践。第四,科学教育整体推进。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完善各项制度,重视科学类学科教学的落实;科学教育装备不断加强,实验教学逐渐走上规范化道路;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等多主体联动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推动科普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第五,数字赋能与专业支持持续发力。数字资源逐步丰富,国家教育智慧平台影响广泛;教师的数字技术使用意识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在学校中得到初步应用;教师培训确保了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教研活动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专业支持。第六,重要主题关键领域改革有序展开。课程教学改革有效调整了课程容量和难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学校和教师不断探索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方式,从而更好地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问: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在基础教育发展条件上存在一定差异,需因地制宜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为更好地统筹改革工作,保障《行动方案》落地生效,各地实施了哪些配套性工作机制?调研中发现了哪些深入实施新课程的典型区域和学校?

田慧生:各地构建了系统性配套机制支撑新课程深化实施。一是形成了学校课程规划持续改进机制。例如,上海依托课程监测和学业质量评估数据反馈,指导学校动态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内蒙古通过遴选实验校开展分层培训、协作研讨及跟岗实践,推动课程方案从经验型1.0版迭代升级为优质4.0版,实现课程实施方案的科学化进阶。二是形成了统一领导、上下联动、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例如,甘肃全面推进全省中小学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监测工作,上海构建了“市、区、校”三级数据反馈机制,通过平台化的数据共享和逐层反馈,保证监测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北京建立了基于数据循证的课程实施监测机制,安徽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省级课程实施监测制度。三是建立了纵横贯通的“省—市—校”多级联动、深度教研机制,如北京、上海等地构建纵横相通的教研联动机制、市区校三级联动机制。四是搭建了科学教育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例如,上海联合市内的细胞学学会,推出面向中学教师的系列讲座。湖北协同社会各类主体,搭建了与当地科技企业的合作桥梁。黑龙江通过高校与中小学结对合作,组建中小学环高校科学教育联盟,并签订区域高校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合作协议。五是形成了系统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北京形成了多领域融合培养模式,上海探索了“初高”衔接框架模式,湖北探索了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式培养框架,内蒙古实施了“3+1+2”选课模式。

问: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育人方式变革。《行动方案》提出目标,到2027年,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教与学方式改革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新气象。目前学校育人方式改革有哪些突出亮点?还面临哪些挑战?

田慧生:新课改推动育人方式向实践导向迭代升级,亮点在于学科实践得到强化。首先,新课程理念得到广泛传播,教学设计呈现新气象。其次,育人方式迭代升级,学科实践备受关注。学习观念不断革新,注重参与实践的具身学习;学习路径有所创新,探索问题与项目引领的新样态;学习情境得以创设,确保学生学习真实发生。第三,学科融合意识基本形成,跨学科主题学习走向实践。各地“多级联动、深度教研”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师以综合性主题为抓手,建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框架;课堂教学以问题解决为路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实践创新。与此同时,育人方式改革也面临着挑战。课堂教学的知识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等特点依然鲜明,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主转到以学为主、由知识导向转到素养导向的整体转型依然艰难,学习中心课堂尚未建立,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有待强化,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模式还未形成。教师对新课标相关的理论不理解、精神没吃透、方法未掌握、技术不熟练是教学转型的直接困难。

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还有哪些重点攻关领域?

田慧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是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系统性工程,还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第一,加大统筹力度,完善治理机制。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标准地位,构建适应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的改革体制,健全纵向行政执行与反馈机制及横向部门联动机制。第二,加强考试命题研究,深化评价改革。调整高考命题机制,加强命题研究,细化核心素养考核方式方法,强化命题考察。第三,构建专业支持体系,提高改革落地实效。强化教研队伍建设,推动课改专家深度参与课程教学改革,深化校本教研实践。第四,赋能改革主体,促进课程转化实施。通过权力、培训和资源三重赋能,提升学校课程改革自主权、教师实施能力及教学转型条件。第五,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加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研究,优化教材作为教师落实课程标准的媒介作用,完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落实体系。第六,强化数字技术运用,促进课程教学迭代升级。用好和优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丰富课程教学数字资源,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大数据智能体。

问:今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展望未来10年,请您谈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田慧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而来,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任重道远,这些都对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深化改革战略举措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未来1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要办好思政课,锻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促进科学教育提质增效,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教育生态,推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完善课程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推动中国课程教学走向世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